导入数据...
  
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9日
  查看:829
  来源:

一、研究院简介

脑与心理科学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对脑与心理科学日益重视,相继颁布《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简称“中国脑计划”)以及各省市脑计划等重要政策措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对脑与心理科学的需求急剧增加,脑与心理科学的发展也催生出大批新产业和新行业,广泛融入社会文化生活。然而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省的心理科学发展相对滞后,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水平、服务国家社会重大需求等方面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脑与心理科学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四川师范大学于2019年4月8日成立了独立运行的科研平台“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希望借此快速推动学校乃至省内的脑与心理学科的超常规发展。她的成立既回应了国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强烈需求,又反映了从国家到地方,从社会到科研院校对脑与心理科学的高度重视。研究院自成立以来,2021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2年获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点实验室,2023年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A类学科。团队成员主持“中国脑计划”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级项目20余项; 在包括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PNAS、Nature Human Behavior ,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内的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84篇;团队成员陆续获得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等国家级人才称号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省级人才称号。

目前,研究院现拥有科研办公场地1650余平方米,购置了西门子Prisma 3.0T磁共振成像设备(1台)、磁共振模拟设备(1台)、64导脑电仪(7台)、近红外光学成像仪(3台)、眼动仪(2台)、经颅磁刺激仪(1台)、经颅电刺激仪(1台)等科研设备,设备总值近5000余万元,具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脑与心理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条件。


二、合作导师及研究方向

1、李红教

https://ibps.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7253862696413349

个人简介

  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抗震救灾感动中国”全国师德标兵(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1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3—至今),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2017—至今),第六、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009—2019),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理事会理事长(2018—2023),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13—2018),第十届至第十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9—至今),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前主任(2009—2019)。1986年、198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部长、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创院院长等职。

  研究方向为高级认知过程、认知发展、情绪感受性与心理健康、学生核心素养等,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的成果。主持科研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课题1项,国自科项目7项、国社科项目3项、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子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0余项。

 在BBS, PNAS,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Cerebral Cortex, NeuroImage, Human Brain Mapping, Psychological Medicin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SCI/SSCI/CSSCI/CSCD论文530多篇。曾两次荣获教育部一等奖,8次获得其他省部级奖励。

  主要研究领域: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儿童发展,高级认知过程


2、雷怡教授

https://ibps.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7253442554744663

个人简介

博士,二级教授,博导,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主持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科技菁英),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行为与健康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改项目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Neuroimage、Cerebral cortex、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国内外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研究方向

1、依托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青少年焦虑发生发展的早期预防及脑机制”,开展青少年焦虑相关研究,包括机制探讨-预警体系建立-临床干预-应用开发系列研究。

2、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健康、焦虑易感以及焦虑障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结合眼动、多导生理、事件相关电位、功能磁共振、神经调控以及神经反馈等技术,开展恐惧学习影响青少年焦虑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干预研究。


3、刘强教授

https://ibps.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7252164804533431

个人简介

  现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科建设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认知科学学会认知与脑调控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脑电相关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认知心理学专委会主任。先后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和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视觉工作记忆方面的研究,已在Current Biology、Cogn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Brain and Language 、Journal of vision、《心理学报》、《科学通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2项。

研究方向

1、视觉工作记忆方向:包含利用脑电、fMRI等最新数据处理方法深入揭示视觉工作记忆的存储机制;利用TMS、tACS等神经调控技术研究能够有效提升个体视觉工作记忆能力的调控模式;

2、语言与知觉的交互方向:利用脑电解码技术揭示语言影响知觉的时间过程,探讨初级知觉皮层在语义加工过程中的作用。


4、袁加锦教授

https://ibps.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7252167500938621

个人简介

 心理学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分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脑电相关技术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纪检监察心理与行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民进四川省委委员、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理事兼认知与情绪调节专委会主任、成都市委统战部同心智库专家,Cognitive Neurodynamics、Stress and Brain、心理科学等杂志编委。曾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022)、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专家(2021)、重庆市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7)、瀚翔青年科学家奖(2019)、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3)等荣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MA Network Open,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Emotion,Cerebral Cortex,NeuroImage,中国科学、心理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成果被引3700多次,个人H-index 31(谷歌学术统计),国家级自主知识产权2项,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著作1部。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四川省杰青等5项省部级项目。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应激与心理健康牛津手册、新华网广泛引用报道。参政议政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党政机关采用2项,获民进中央参政议政成果奖(一等奖)1项(2023)。

研究方向

1、采用行为、外周生理、脑电与脑成像技术从事情绪与健康心理学、情绪调节与自我控制领域研究。重点关注人类情绪易感性的调节机制及个体差异、自动化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2、人类自我控制功能损伤的准确评估与成因探索,自我控制功能损伤对违纪/冲动等不良行为的预测及认6知神经调控干预。


5、张丹丹教授

https://ibps.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7447407556686795

个人简介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以“情绪及社会认知”为主线开展工作,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五项,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Psychological Medicine、心理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总被引次达数千次,成果被路透社、合众国际社等多家重要国际媒体专题报道。任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脑电相关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分会理事、认知与脑调控分会委员。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研究方向

1、情绪调节方向:包含利用脑电、fMRI等最新数据处理方法深入揭示情绪调节脑机制;利用TMS、tACS等神经调控技术和神经反馈技术有效提升个体特别是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

2、新生儿社会认知方向:利用脑电、fNIRS等技术揭示新生儿对情绪、语言、面孔等社会信息的感知和学习过程。


6、张韧仁教授

https://spe.sicnu.edu.cn/p/0/?StId=st_app_news_i_x636088000324394531

个人简介

教育学博士,二级教授,心理学、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四川省第十四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为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体育教育)建设点负责人,兼任九三学社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四川师范大学第二届委员会主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教育学会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首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国家跳水队备战里约奥运会科技服务团队主要成员且为十余名奥运冠军提供过心理科技服务,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心理学、军事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体育科学》等CSSCI、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系列论文15篇,另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

研究方向

      1、体育运动心理学方向,包括竞技体育领域的心理科技服务研究,体育锻炼领域的心理效益研究,体育教育领域的学习心理研究。

      2、军事体育心理学方向,包括军事体育训练竞赛的心理因素、团体心理研究,保障实战化体育训练竞赛、心理建设和战斗力提升的心理科技服务研究。


7、王一峰研究员

https://ibps.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7251619707673000

个人简介

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心理学会康复心理学专委会委员(S275100174M)、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视觉认知与计算专委会委员(E655100163M)、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S4223206631M)、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认知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总工会特聘心理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评委。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各1项。在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等期刊发表一区、二区论文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

研究方向

1、亚慢波脑智增强的理论与技术。亚慢波是人脑中介于生理节律和心理节律之间的亟待开发的频率资源,被Marcus Raichle院士称为脑中暗能量,在意识和认知能力研究中具有巨大潜力。本方向依托团队近十年建立的“基于亚慢振荡的全脑和脑回路解析技术-高信效度的低频稳态任务范式-基于神经节律的高效脑干预技术”体系开展研究,利用无创脑刺激、脑成像等技术探索亚慢波的生理与心理机制、亚慢波脑智增强的机制。

2、认知与脑疾病中的脑功能时空重组。《Science》杂志提出,没有神经元是一座孤岛。目前研究倾向于认为,认知与脑疾病是对全脑网络的扰动。本方向基于认知与脑成像数据,从时空双维度考察全脑拓扑结构在认知与脑疾病中的重组规律,期待建立面向下一代脑功能理论的框架。


8、张全成教授

https://sxy.sicnu.edu.cn/p/32/?StId=st_app_news_i_x635919219102058750

个人简介

管理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研究方向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管理学报》、《管理评论》、《外国经济与管理》等期刊审稿人。曾获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十佳、师德标兵、劳动模范等称号。入选四川师范大学251重点人才培养工程、“狮山学者”杰出青年学者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主持和参研其他纵向和横向课题二十余项。曾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管理世界》、《管理评论》、《管理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科研管理》、《预测》等国内心理学类、管理类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教授本科及研究生《消费者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管理研究方法》、《公司战略》、《统计软件分析》、《品牌管理》等课程。

研究方向

1、感官营销:基于心理学基础理论和行为科学研究范式,结合营销学研究视角,运用基础认知、概念隐喻等理论探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基础感官感觉,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判断和行为。

2、消费者品牌偏好心理:基于心理学基础理论和行为科学研究范式,结合品牌管理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启发式决策、交感思维、信息处理流畅性等理论探索信息呈现方式、促销沟通策略等因素对消费者品牌偏好、认知和选择的影响机制。

3、消费者智能算法推荐响应:基于心理学基础理论和行为科学研究范式,探讨消费者智能算法推荐采用的青睐效应和厌恶效应,并结合不同的具体运用情境探析其若干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


9、卢东教授 

https://econ.sicnu.edu.cn/p/0/?StId=st_app_news_i_x638316975878734254==

个人简介 

管理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曾任澳门科技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2010-2013年)。教授《消费者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营销管理》《管理研究方法》《项目管理》《商业数据分析》《全球营销》等课程。并在《管理学报》《管理评论》《旅游学刊》《外国经济与管理》《人文地理》等中文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重要论文30余篇,在《Knowledge-Based Systems》《British Food Journal》《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等SSCI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3项,四川省社会规划项目2项,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参研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

研究方向

1、人工智能与消费者福址:基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范式,结合营销学及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和重要发现,探索消费者如何认知和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产品,如何在使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与之互动,人工智能技术会给消费者带来何种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长期后果是什么。通过研究消费者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如何与人工智能互动、以及互动所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增进消费者的福址。

2、赛博空间的消费者行为: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范式,结合虚拟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以管理学视角,探索消费者数字自我建构、网络品牌社群、虚拟环境中的消费体验,以及在线人际互动、合作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机制等。

3、旅游休闲消费行为与幸福感:基于积极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范式,运用旅游大数据分析、田野调查、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探索旅游休闲消费行为的决策机制、信息处理模式、旅游体验方式、旅游者之间以及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心理和行为互动、旅游休闲行为与旅游者/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关系。这些研究致力于解决旅游者/目的地居民面临的“获得感难题”,促进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幸福感。


10、胡中华副教授

https://ibps.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7252387045116754

个人简介

心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特聘专家。学术研究领域为情绪与社会性注意。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2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署名科研论文20余篇。

研究方向

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的特点、神经机制及干预方法。主要使用行为测量,眼动追踪,ERP/EEGfNIRStDCS等技术手段探究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的特点和神经机制,以及探究行为、神经调控(tDCS、TMS)和催产素等对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缺陷的干预效果和作用机制。


11、寇娟副研究员

https://ibps.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7498739870788112

个人简介

博士,副研究员(博导),中国认知学会社会认知分会理事。主要科研兴趣为以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及社交焦虑障碍为对象的社交回避心理机制及干预。持孤独症诊断国际金标准ADOS-2科研信度资质,孤独症ImPACT临床干预资质。参与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工作。共发表论文30余篇,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中科院分区1区SSCI/SCI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论文主要发表在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IF=22.8),Psychological Medicine (IF=6.9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IF=6.8),Autism Research(IF=5.3)等期刊上。

研究方向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及社交焦虑障碍为对象的社交回避心理机制及改善探索。

1、儿童孤独症诊断方法(Eye-tracking/fMRI/fNIRS)及治疗方案探索(ImPACT/音乐)。

2、社交焦虑调节方案探索(CBT/OT)。


三、福利待遇与发展体系

1、两年合同,考核目标明确;学校全口径工资为17万元/年(不含超出合同任务量的科研奖励),出站考核优秀者奖励2万元;四川省8万元/年,成都市10万元/年。

2、学校配套科研经费3万元/年。

3、在站期内,可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博士后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特别资助等项目,每项金额5-18万元;可申请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每年资助2-33万元;可根据《四川省博士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申请四川省博士后科研项目特别资助,每项5-20万元,申请四川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项目,两年共计40万元。

4、按照学校预聘师资进行管理,享有学校教职工同等福利待遇。


四、申请方式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包括近五年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注明SCI、SSCI收录情况,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他引次数)、其他获奖成果清单,意向导师,发送至邮箱(brainpsychology@163.com)。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