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情绪与健康心理学团队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旗下期刊《Psychoradiology》上发表题为“Neural correlations between cognitive deficit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Understanding emotion dysregulation in depre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control and cognitive biases”的文章,通过考察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与认知控制及认知偏差之间的神经关联性,揭示了认知功能缺陷与抑郁相关的情绪调节异常之间的联系,为理解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障碍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抑郁是以情绪障碍为特征,伴随着生活质量的下降和自杀风险的提高,为个体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的一种心理疾病。自COVID-19大流行以来,经济的压力与健康的威胁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导致目前抑郁患病率已经增加了28.0%。因此,了解其背后的风险因素和潜在机制对于预防、干预和治疗抑郁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与症状加重往往会伴随着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的失调,包括认知控制能力的下降,认知偏差的缺陷及情绪调节策略的异常使用。研究者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认知功能与情绪调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进行了大量的影像学研究试图揭示抑郁相关认知和情绪障碍的成因。这些研究发现认知控制和认知偏差与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存在着共性和差异的脑区, 然而到目前为止三者之间的神经关联性仍未明晰,不利于我们理解与抑郁相关认知缺陷和情绪障碍的内在发生机制,阻碍了抑郁症的治疗与相关研究的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从认知控制,认知偏差和情绪调节策略三个方向描述与抑郁相关的神经表征,然后尝试基于不同情绪调节策略阐明抑郁与认知控制和认知偏差之间的神经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认知控制和认知偏差是如何对情绪调节产生影响的,最后提出未来对抑郁进行研究和治疗的新思路。我们发现认知控制主要涉及的背外侧(dorsolateral)与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及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等区域。这些脑区不仅出现在与抑制功能相关联的表达抑制策略过程中,而且在其他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过程中也被发现。另一方面,认知重评的成功使用受控于负责价值评估的眶额叶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该区域也是抑郁患者出现解释偏差的核心神经基础之一;分心策略则与注意偏差相关联,两者都需要腹外侧前额叶皮层(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的功能来帮助个体完成注意转移;而与自我指向偏差相关的膝下前额叶皮层(subgenual prefrontal cortex)与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区域则主要参与了抑郁相关的冗思过程。这些神经关联性证据说明认知控制贯穿于整个情绪产生过程,可能会对情绪调节的多个阶段产生作用,而认知偏差则可能特异于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在情绪调节的不同阶段施加影响。本文通过对抑郁情绪障碍相关的的神经影像学证据进行初步整合,揭示出认知控制与认知偏差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不仅有利于人们理解抑郁相关的认知缺陷与情绪调节异常之间的联系,而且为研究者们探究抑郁症的成因,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川师范大学脑与科学研究院袁加锦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高伟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2022级四川师范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颜心雨为合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1971018, 31871103)、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团队建设项目(XZKX2021-19)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