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疫情防控篇(14):解封不解防,坚持戴口罩!
[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9月19日
  查看:358
  来源: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口罩已成为近年来最流行的生活单品,“佩戴口罩,保持距离”这样的警示标语也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正所谓“防疫措施千万条,戴好口罩第一条”。佩戴口罩出门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在疫情背景下,口罩是保护我们不受病毒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可是在炎热的夏季,佩戴口罩闷热出汗、呼吸不畅等也让人分分钟想要丢掉口罩。可是无论如何,戴口罩出门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习惯。那么佩戴口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除健康之外的好处呢?

1.口罩——美颜神器

“口罩整容术”的出现令帅哥美女数量飙升,“戴上口罩金城武,摘下口罩路人甲”的现象也时常发生。这是因为佩戴口罩能让人看起来更有魅力(Patel, 2020)尤其是对于吸引力较低的面孔,并且在疫情背景下,佩戴蓝色医用口罩时面孔的吸引力更大(Hies, 2022)。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人们常把医用口罩与疾病相联系,从而导致对佩戴者的面部吸引力评分较低,这就是卫生口罩效应(Miyazaki, 2016)。然而现在,口罩不再仅代表疾病,也可以有积极层面的联想,保护、责任、安全感等,并对佩戴者产生更加正面的印象。

image.png

那么为什么口罩能够提升颜值呢?这得益于我们大脑强大的“脑补”功能。当戴上口罩,面孔被遮住一大部分时,我们的大脑便开始对口罩下的面孔进行想象。这便是空想性错视,指的是大脑对外界的刺激(一副画面或一段声音)赋予一个实际的意义,但实际上的意义并不存在。比如你倾向于将月球的地面、井盖、云彩识别为人脸。

image.png

而我们对于未知、残缺的形象,往往会根据有限的信息,自行构想、脑补一个完整的美好形象,以满足自身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就是完形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例如你会把下面这张图脑补成一个三角形,但整张图并没有一个真正完整的三角形。同样,我们会自动脑补出口罩下的整张脸,且想象出来的面貌符合是自己审美要求的。

image.png

2.口罩——人际关系润滑剂

在疫情背景下口罩社交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社交形式。通过观察发现,人们往往与不熟悉的个体保持在一米左右的距离,而当与熟人互动时,这种距离会减少。而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研究显示相比于不戴口罩的人,与戴口罩的人的舒适距离更短Cartaud, 2020),即人们可能更加倾向于接近戴口罩的人。这可能是由于戴口罩的人被认为是更值得信赖的,减少了个体对于感染风险的感知。因此,解封之后,如果按捺不住出去玩耍的心情,可以戴上口罩跟你心仪的小哥哥、小姐姐一起出去,说不定会拉近双方的距离哦!此外,尽管目前佩戴口罩具有无可争辩的价值,但还应强调口罩的使用需要伴随着保持安全距离。所以哪怕戴上了口罩,也要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避免聚集哦!

image.png

3.   口罩——社交场合保护伞

想象一下,当你遇到一个“认识的陌生人”而不想打招呼时,遇到一些无效社交你只想“扑克脸”时,“社死”场面发生想要隐藏尴尬表情时,口罩就成为了一把保护伞,隐藏起自己内心的波涛汹涌。在一张小小的口罩下实现“表情自由”,确实缓解了很多人的社交恐惧和人际交往的心理压力。

这是因为,戴口罩增加了社会交往过程中面孔识别、情绪表达的难度。一方面,面孔处理强调整体面貌的加工,而非具体特征的检测。由于口罩遮住了部分面部特征,无论是辨认熟悉的面孔,比如众所周知的名人,还是辨认完全陌生的面孔,戴口罩都会加大难度。所以,疫情期间戴着口罩,认错人也没有什么好尴尬的啦。

image.png

另一方面,在人类的日常交流中,情感信息的传达主要是靠语言、声音以及面部表情来传递的,而通过面部表情传递的信息达到了信息总量的55%。由此可知,面部表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口罩由于遮挡面部可能会干扰对佩戴者情绪状态的识别和分类,例如将厌恶情绪误解为愤怒,将许多其他情绪(如快乐、悲伤和愤怒)评估为中性(Carbon,2020)。尽管口罩可以隐藏小表情,但是在需要传递表情信息的必要场合,为了防止理解错误,我们可以考虑通过补偿性地增加声音语调、身体语言和手势等来确保情绪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以进行更有效的社会互动。比如暗送秋波时要记得加入动听的语言和比心手势。

image.png

(图源网络,侵删)

总而言之,戴口罩已经成为了目前社会所倡导的,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社会准则。戴口罩既能防护病毒,又能提升颜值、缩短人际距离、实现“表情自由”,真可谓是居家旅行,必备良品。当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现在,我们不仅要戴上物理意义上的口罩,也要戴好自身的“心理口罩”,团结起来打赢新冠疫情攻坚战!

(以上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

冯星河,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刘佳坤,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胡中华,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特聘专家,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主要研究方向为情绪与社会性注意、孤独症儿童的眼神加工特点和干预方法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Patel, V. ,  Mazzaferro, D. M. ,  Sarwer, D. B. , &  Bartlett, S. P. . (2020). Beauty and the mask.

[2]  Hies, O., & Lewis, M. B. (2022). Beyond the beauty of occlusion: medical masks increase facial attractiveness more than other face coverings. Cognitive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Implications7(1), 1-6.

[3]  Miyazaki, Y., & Kawahara, J. I. (2016). The sanitary‐mask effect on perceived facial attractiveness.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58(3), 261-272.

[4]  Cartaud, A., Quesque, F., & Coello, Y. (2020). Wearing a face mask against Covid-19 results in a reduction of social distancing. Plos one, 15(12), e0243023.

[5]  Carbon, C. C. (2020). Wearing face masks strongly confuses counterparts in reading emo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566886.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