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疫情防控篇(10):成都中秋万人唱——心理机制分析
[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9月12日
  查看:255
  来源:

2022910日,既是教师节也是中秋节,然而,也是成都人民因疫情被全城封控的第十天。三天三天又三天,每个成都人都期盼着解封的通告,这十天里,在一户人每天(或每两天)只能出门1人,一次只能外出2小时的规定下,成都人的能量和情绪似乎无处宣泄。而就在95日,四川泸定还发生了6.8级地震。在疫情和地震的阴霾下,成都人民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默契地上演了一场无接触全城中秋演唱会。灯光组使用射灯、客厅灯泡、手机闪光灯、自缠彩色灯带营造演唱会光影效果,歌手们各凭本事进行吼叫、独唱或者合唱,舞者自行在家蹦迪。这场中秋夜成都隔空吼唱大狂欢不仅体现了成都人民的乐观心态,也反映了疫情之下,调节焦虑的重要性。

image.png

一、为何会出现中秋夜成都隔空吼唱现象呢?

在心理学领域,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为人们熟知,他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都源于我们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有着五种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需要,他们构成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Maslow., 1943)

这次在成都爆发的疫情,它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让人们感到了安全感的匮乏,激起了人们对于安全的需要,他们渴望秩序重新恢复,生活得到保障。重要的是,居家隔离的期间,大部分公共场所都封闭了,人们也鲜有机会出门进行社交活动。然而,中国有着强大的集体主义文化根源,短暂的社会隔离激起了人们对于爱与归属的需要。此时,人们迫切需要与其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让自己有归属感,被人需要着,被人爱着。他们隔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暂时安稳的集体,一起唱歌,一起舞蹈。形成了暂时的内心共鸣,满足了自己被理解和爱与归属的需求。每个小区出现的隔空吼唱现象,正是疫情不聚集规定之下的限定版团建,人们在特殊时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与他人建立起了情感联结。

二、合唱引发的与初衷不符的冲突行为或潜在冲突风险的心理机制

在中秋团圆之夜,虽然很多成都市民都团不了圆,但成都人不抱怨。当夜幕来临,多年未见的大圆月出现,伴随着中秋晚会人们载歌载舞,仪式感满满。但是随着成都隔空吼唱的持续,有的社区凸显了一些负面冲突事件。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合唱人群的不断壮大,使得本来几个的合唱人群变成几十上百个。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行为或信念的改变(戴维·迈尔斯,2014,就如这次中秋夜成都隔空吼现象,也许你并没有想大声唱歌的冲动,但当小区多数人开始高声唱歌后,你情不自禁地也唱了起来,这就是一种从众现象。

后来合唱团队的规模和方向失去了控制,发生了不同声音间的对峙与争吵。最终,合唱变成了许多居民抗议的高分贝“噪音”。部分居民认为这是一种扰民,在晚上吼唱影响了自己的睡眠,并向物业、保安进行投诉,引发了进一步的冲突行为。那么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呢?社会心理学中的去个体化,群体匿名心理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在匿名的群体情景中,人们更可能没有道德感的约束,做出平时不会做出的行为,这就是去个性化(戴维·迈尔斯,2014。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有失控行为的报道,事后人们会想“自己到底怎么了”“我怎么会做出这种事”。这种失控行为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群体引起的。群体会产生一种兴奋感,就像你很难想象自己会在一个小音乐会疯狂叫喊,会在草莓音乐节上与嘉宾同伴一起呐喊一样。中秋夜,由于夜幕的掩盖,人们不知道唱歌是从哪一户人传出的,当匿名性增强时,人们会做出更多的不可预测行为。最终产生了群体冲突,两个团体各执一词,最后发展到需要保安进行调解。由于冲突的产生,使得负面情绪进一步放大,进而离人们想利用唱歌解压的初衷越来越远。去个体化和群体匿名现象不仅出现在此次中秋夜成都隔空吼事件中,它们层出不穷,往往会引发的恶性的社会影响。

什么环境会引发去个性化呢?(戴维·迈尔斯,2014

1)群体规模,当群体规模较庞大,越可能失去自我意识。

2)匿名性,多个实验证明,当匿名性增强时,人们会做出更多的自私行为。

3)唤起和分心活动,群体表现攻击性之前会发生一些较小但是引发人们对其关注且分散自己注意力的实践,如集体喊叫、高歌等。

三、音乐是调节情绪的有效工具,我们可以怎么用?

(一)音乐调节情绪的功效

image.png

图源网络,侵删

众所周知,音乐可以减轻焦虑和压力,增加积极情绪,促进社会连结。大量研究证明音乐对我们的感知、生理、大脑的情感回路和奖赏系统活动有显著的影响。听音乐可以让我们保持积极情绪,调节负面情绪,使我们得到激励和放松(Lonsdale & North,2011; Baltazar & Saarikallio, 2016)。另外,音乐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诸如享受美学、缓解孤独、回忆往事等。新冠疫情带来了高压和社交隔离的极端环境,而音乐的获取价格低廉,方便易得,成为了这场灾难中的一滴甘露。

近期,音乐调节被证实被确实在新冠期间对焦虑应激的调节是有效的的方式(Roni et al.,2021),研究者在11个国家,让6451名受试者完成了一项研究。受试者需要对疫情中的五个幸福感目标进行评级,并评估不同的活动对获得幸福感的有效性。五个幸福感目标分别是:

1. 排解消极情绪;

2. 从危机事件中转移注意力;

3. 享受并保持好心情;

4. 减少孤独感并获得归属感;

5. 沉浸于内心世界,暂时抽离于周围环境。

这份不同年龄段的跨文化、跨性别调查研究结果一致显示,听音乐是疫情中获得排解消极情绪、从危机事件中转移注意力、沉浸于内心世界、暂时抽离于周围环境的最有效的办法。在生理上,听音乐还可以帮助减轻身体中称为皮质醇的压力水平激素,从而抵消慢性应激的影响(Roni et al.,2021)

(二)我们如何利用音乐调节自己的焦虑情绪?

接受式音乐治疗对改善大学生焦虑情绪有较好的效果,半指导性音乐想象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和担忧个人前途带来的焦虑情绪(宋雪,2020)。具体如下首先进行5~10分钟的肌肉渐进放松训练, 然后播放预先选择好的音乐 在音乐选择上, 调查显示65.79%的同学选择听轻音乐来缓解压力。试验阶段我们结合被试的喜好, 想象音乐的顺序从平静、舒缓到积极、美好, 让被试在治疗师的引导下, 产生美好积极的想象,搭建起自己独有的音乐安全岛。

音乐和瑜伽很配。此外,在疫情风控条件下,我们在家时也可以有效地利用音乐与其他方式结合的办法进行调节情绪,比如一边听音乐,一边练习瑜伽。瑜伽被定义为一系列的包括姿势、呼吸练习、冥想、唱诵的活动,是一种正念练习。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Manisha Vajpeyee等人的研究发现,瑜伽和音乐的结合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疫情中人们的紧张、焦虑和压抑情绪(Manisha et al.,2021)。在该研究中,招募的240名医护工作者在经过一个月的瑜伽与音乐结合疗法的干预后,在情绪自评量表DASS-42中的压抑、焦虑和压力得分都有明显改善。

image.png

图源网络,侵删

近期,人们心中弥漫着疫情的阴影,与其不停地精神内耗来否定或抗拒已经发生的事实,不如接纳事情当下的本来样貌,找回内心的喜悦与平和,走向内心的丰盛。最后,希望我们可以挟一往无前之志,具百折不回之气,早日战胜疫情。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同时也希望在这场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共同迎接这场攻坚战的胜利。

image.png

图源网络,侵删

 

 

王宏旭,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刘艾佳,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寇娟,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认知情感神经科学。

参考文献:

戴维.迈尔斯. (2014). 社会心理学: 11. 人民邮电出版社.

宋雪,贾汝聪. 疫情防控背景下接受式音乐治疗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干预研究. 当代音乐, 2020, 12178-180.

Baltazar, M., and Saarikallio, S. (2016).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affect self-regulation through music: a critical,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Psychol. Music 44, 1500–1521.doi: 10.1177/0305735616663313

Lonsdale, A. J., and North, A. C. (2011). Why do we listen to music? A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nalysis. Br. J. Psychol. 102, 108–134. doi: 10.1348/000712610X506831

Manisha V., Shivam T., Kavita J., Pamil M. (2021). Yoga and music intervention to reduce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during COVID-19 outbreak on healthcare work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1-10.DOI: 10.1177/00207640211006742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96.

Roni G., Daniel H., Boaz R., Psyche L. (2021). “Help! I Need Somebody”: Music as a Global Resource for Obtaining Wellbeing Goals in Times of Cri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doi:10.3389/fpsyg.2021.648013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