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那些关于冰墩墩的问题 ——中国本土心理学家李红教授团队对“婴儿图式效应”的系列研究发现
时间:2022-04-22 17:15:56   来源: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   查看:1846

冰墩墩为什么惹人爱?

如果冰墩墩是可以长大的,那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喜欢它吗?

冰墩墩真的人见人爱?

你想要生一打和冰墩墩一样可爱的孩子吗?

 

那些关于冰墩墩的问题

——中国本土心理学家李红教授团队对“婴儿图式效应”的系列研究发现

2022年4月16日,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返航。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每个人都心潮澎湃。而三位航天员中,王亚平作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更是得到了大家的关注,频频登上热搜。

还记得“天宫课堂”吗?就在3月,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冰墩墩演示牛顿定律,短短的几秒钟,相信大家都永生难忘,成年人也纷纷表示想再回去当一次学生,这么生动的课,孩子们太幸福了。冰墩墩上太空这么有趣的事情,当然也火爆全网。不过,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冰墩墩,换一个普通物品,还会那么吸引人吗?

image.png


冰墩墩,作为本届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真是火得一塌糊涂,热度至今也未减。大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冰墩墩商品在冬奥会期间更是爆卖,甚至还出现了前一秒有库存,下一秒就售罄的盛况。买不到怎么办?用橡皮泥来做!网上的教学视频也层出不穷,想必小小孩的父母做冰墩墩都非常得心应手了吧。


image.png

卡门而登上热搜好多次的冰墩墩,看那微笑的眼睛和嘴巴,实在可爱至极(图源:左-新华社;右-微博@奥林匹克运动会)

 

在着陆的前一天(415日),正值成都的“蓉漂人才日”,来自成都的航天员叶光富也从太空送来了视频祝福,吸引更多人才来成都。说到成都,我们一定会想到大熊猫,它的形象实在是太惹人爱了。有人说冰墩墩以大熊猫为原型,不火才怪。可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冰墩墩,喜欢大熊猫呢?


image.png

(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网视频截图)

 

问题1:冰墩墩为什么惹人爱?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追溯到1943年,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Lorenz提出了婴儿图式概念,它是人们心中关于婴儿特征的一种心理表征,包括大眼睛、小鼻头、小嘴巴、圆脸蛋、高额头等。可这些特征为什么招人喜爱呢?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人与物,我们似乎都无法不喜欢。后来的研究揭示了婴儿图式而背后的机制,一种先天性释放机制(innate releasing mechanism),即假设个体存在某种先天固有系统,使个体能对环境刺激产生一种预定程序的刻板行为或固定动作模式,从而帮助个体简化提高认知效率。由于人们具有这种先天性释放机制,所以能够自动产生对婴儿的关爱倾向,从而有助于婴儿生存,也有助于婴儿随后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从而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繁衍(罗笠铢,罗禹,鞠恩霞,马文娟,李红,2011)。


image.png

婴儿图式低 ----------- 未处理 ----------- 婴儿图式高

从这张图你是否可以更好地理解婴儿图式呢?具有高婴儿图式的面孔是否更让你喜欢呢?(图片来源:Glocker et al., PNAS, 2009

 

到此,似乎我们的介绍才刚刚进入正题,婴儿图式效应的研究虽然已有80多年历史,但国内的关注不够。2011年,心理学家李红教授团队开启了婴儿图式效应的本土研究,而这篇《心理科学进展》上的综述,是国内可以检索到的第一篇介绍婴儿图式效应的文章若有出入,欢迎联系更正)。


image.png

(图片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有人问,这跟冰墩墩什么关系呢?我们对冰墩墩的喜爱,就如同对婴幼儿的喜欢,因为他们的特征,诱发了我们内在的婴儿图式,产生了积极情绪。不仅是人类婴幼儿,包括幼年动物如小猫小狗,还有其他具有婴儿图式特征的卡通角色,都能引发我们的婴儿图式。想想以前深爱过的动画角色,如机器猫、米老鼠、喜洋洋……他们是不是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那么冰墩墩是如何引发我们的积极情绪呢?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与成人面孔相比,婴幼儿面孔激活了更多的神经环路,包括与视觉面孔知觉、注意、情绪与共情、心理理论与认知、奖赏与依恋,以及运动加工相关的脑区(Luo et a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5)。所以,当我们看到冰墩墩时,我们的大脑也经不住热烈地跳起舞来。


image.png

婴幼儿面孔加工的神经环路

(图源:Luo et a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5

 

问题2:如果冰墩墩是可以长大的,那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喜欢它吗?

凡是生物,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人类从离开妈妈温暖的肚子那一刻开始,就在不断成长,从婴儿到幼儿到儿童青少年到成年早期、中期和后期……如果可以赋予冰墩墩一个年龄,你认为冰墩墩的形象大概处于哪个年龄段呢?试想一下,如果冰墩墩成长为青少年、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那么每个年龄段的它,你是否都能一如既往地喜欢呢?

2011年,带着同样的问题,我们开展了第一项研究,招募了健康成人观看0-6岁的婴幼儿面孔图片,并对喜欢程度(likeability)、吸引程度(attractiveness)和典型程度(typicality)进行7分评定,1是最不喜欢,7是最喜欢(如果是你,你会给冰墩墩打几分呢?)。随后也对面孔的年龄进行了估计,精确到月。为了对照,他们也对成人面孔进行了相同的实验任务。结果发现,对于4岁半以内的婴幼儿面孔,虽然我们的喜欢程度有不同,但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并不显著;但过了4岁半以后,就和之前的小孩拉开了差距,慢慢地变得不那么喜欢了,其喜欢程度和我们对陌生成人面孔的喜欢程度没什么区别了,相信大家也知道这背后的意思了,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婴儿特征逐渐消退,对我们的婴儿图式的激活逐渐减弱,且诱发的积极情绪也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婴儿图式效应具有延展性,并非仅限于1岁以内的婴儿;但同时,婴儿图式效应也具有边界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直到4岁半左右Luo et al., JECP, 2011)。

在孩子养育过程中,作为父母的你,是否觉得孩子更小的时候更有耐心,到了4岁、5岁之后似乎就不那么好了呢?这有很多原因,比如父母个体的压力水平和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等,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可能是因为婴儿图式效应减退了呢?如果冰墩墩再继续成长,或者说幼年大熊猫和成年大熊猫,你更喜欢哪个呢?当然不管怎样,我们对大大小小的熊猫都更宠爱,就算成年了,婴儿图式也相当高,毕竟其面部特征变化极小,且是我们的国宝嘛,连拉个臭臭都能引发围观者热情的尖叫。


image.png

大熊猫幼年到成年(图片来源: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官网)

 

问题3:冰墩墩真的人见人爱?

    青春期是最躁动的年纪,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么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真的也很喜欢冰墩墩吗?或者说明明喜欢,却装作不喜欢,嘴上可能说着冰墩墩“太幼稚了”,以示自己不那么“幼稚”?那我们用实证研究来看看吧,喜欢就是喜欢,数据不会说谎。

我们让健康青少年对0-6岁婴幼儿面孔的喜欢程度进行了7分评定,作为对照,成人也进行了相同的评定。结果发现,我们在青少年中也验证了上述婴儿图式效应的延展性,即在面孔年龄4岁半左右,婴儿图式效应逐渐消失,其诱发的积极情绪也逐渐消失。但对于所有婴幼儿面孔,青少年的喜欢程度确实显著低于成人,他们真的可能会认为喜欢小屁孩显得有点“幼稚”,这似乎表明婴儿图式效应在青少年期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婴幼儿的保护和照顾反应与年龄相关Luo et al., JECP, 2020)。


image.png

青少年对婴幼儿面孔的喜欢程度显著低于成人(图源:Luo et al., JECP, 2020

 

这么说,如果给冰墩墩评分,青少年可能没有成人更喜欢?(或许可以发起个线上调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结果)。

 

问题4:你想要生一打和冰墩墩一样可爱的孩子吗?

有人笑着说,我要是有一个冰墩墩这样可爱的孩子,我一定生一打。但是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人口增长速度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如果你本就来自二胎家庭,你会更加喜欢冰墩墩,更想要生多个孩子吗?

同样的,我们招募了健康成人对0-6岁婴幼儿面孔的喜欢程度进行7分评定。不同的是,这些成人被分为了两组,一组是独生子女,一组是有亲兄妹的。结果发现,对于7个月以下的婴儿面孔,两组成人都同样喜欢;但对于7个月以上的婴幼儿面孔,独生子女组表现出随着面孔年龄的增长,喜欢程度则逐渐降低的显著趋势,而有亲兄妹组对于所有面孔的喜欢程度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有亲兄妹组对婴幼儿的喜欢程度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组。那这跟亲兄妹之间的年龄差距有关系吗?如果年龄差太大,几乎不能玩到一起,似乎就跟独生子女没什么差别吧。的确,我们的结果发现,在7个月以下的婴幼儿面孔上,不管年龄差距是小还是大,大家都同样喜欢;但对于7个月以上的婴幼儿面孔,兄妹年龄相差越大,对婴幼儿面孔的喜欢程度就越低。因此,亲兄妹之间年龄相差越小,婴儿图式效应越明显Luo et al., JECP, 2015)。

这么说,如果你自己就有兄弟姐妹,你是不是会更喜欢小孩儿呢?会不会更想要二胎呢?(或许也可以发起线上调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结果)。


image.png

注:实线和实心圆点/条形柱为有兄妹组,虚线和空心圆点/条形柱为独生子女组(图片来源Luo et al., JECP, 2015

 

问题5 为什么要研究“冰墩墩”?

看到这里,有人想问冰墩墩有什么可研究的?可爱就可爱嘛,喜欢就喜欢嘛,但如果不是婴儿图式效应的存在,你还会去买冰墩墩吗?正是这背后的机制,让我们乐在其中而不自知。婴儿图式效应普遍存在,不只是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存活下去,也是他人对婴幼儿的一种普遍的喜爱。我们被婴幼儿的可爱所吸引,才会更愿意去爱护他们,哪怕他们会哭闹,我们有情绪,但一旦平静下来,这种可爱特点就又会填充我们的心,让我们愉悦起来,而他们也在我们的爱中滋润着健康成长。至于成年动物对幼年动物的婴儿图式效应是否存在,就只有让动物学家们研究研究了,毕竟大鱼吃小鱼是生存之道。

婴儿图式效应的存在,促进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试想一下,如果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是老人模样,那未来人类的命运会怎样?相信大家看过《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电影吧,男孩出生就是个满头白发、一脸皱纹的老头模样,接生的医生吓得魂不守舍,而父亲更狠心把这个初生婴儿丢弃到了老人院门口!当老人院的大婶发现小巴顿时同样吓得不轻,但善良的她并没有嫌弃,还是收留了他,并悉心照料。所以,如果没有婴儿图式效应的驱使,会不会有更多的人丢弃自己的孩子,甚至不再生育?


image.png

2008年《本杰明·巴顿奇事》

(图片来源: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5849225


尽管婴儿图式效应普遍存在,但仍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让其不能正常地发挥积极作用。随着产后抑郁症逐渐被大家关注,他们的孩子面临着母婴安全依恋关系受损的风险。哪怕他们一样可爱,但对于妈妈来说,这种吸引大大减小,婴儿图式效应显著受损(相关研究可参见综述Luo et a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5)。而这样的结果则会导致母亲的爱减少,孩子的安全感降低。研究表明,抑郁家庭的孩子患抑郁的风险也更高。因此,哪怕生命存在,但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0年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中就提到,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群和高压职业人群是四大重点干预人群。希望我们能多给他们一些爱的关注!

 

问题6、问题7、问题8……

到此,由冰墩墩现象引发的研究并没有结束,背后的机制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李红教授与罗笠铢博士的研究工作还在持续开展中,目前还有多项研究结果待发表,稍后再与大家分享。关于冰墩墩的问题你还想到了哪些?欢迎与我们联系,或许你的问题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让我们用实证数据来为你揭晓答案吧!

最后,航天员王亚平也是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生,也算是我们同行了,期待某一天能把我们的心理学实验带上太空。


image.png

致谢:感谢多伦多大学李康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Keith Kendrick教授对系列工作的指导!

 

 

已发表论文:

[1]  罗笠铢; 罗禹; 鞠恩霞; 马文娟; 李红(*). 婴儿图式及其加工的性别差异,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10): 1471~1479

[2]  Lizhu Luo, Hong Li*, Kang Lee*. Are children's faces really more appealing than those of adults? Testing the baby schema hypothesis beyond infanc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11, 110(1): 115-124

[3]  Lizhu Luo#, Keith M. Kendrick#, Hong Li*, Kang Lee*. Adults with siblings like children's faces more than those withou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15, 129: 148-156

[4]  Lizhu Luo, Xiaole Ma, Xiaoxiao Zheng, Weihua Zhao, Lei Xu, Benjamin Becker, Keith M. Kendrick*. Neural systems and hormones mediating attraction to infant and child fac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5, 6: 970

[5]  Lizhu Luo#, Qiang Zhang#, Jiaojian Wang, Qiyuan Lin, Bingmei Zhao, Min Xu, Christelle Langley, Hong Li*, Shan Gao*. The baby schema effect in adolescence and its difference from that in adulthoo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20, 198: 104908.

 

其他参考文献:

Lorenz, K. (1943). Die angeborenen Formen möglicher Erfahrung.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 5(2), 235–409.

Glocker, M. L., Langleben, D. D., Ruparel, K., Loughead, J. W., Valdez, J. N., Griffin, M. D., Sachser, N., & Gur, R. C. (2009). Baby schema modulates the brain reward system in nulliparous wome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6(22), 9115–9119. https://doi.org/10.1073/pnas.0811620106


作者简介

image.png

李红,二级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高校心理学教指委副主任,第六、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抗震救灾感动中国全国师德标兵,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担任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部长,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社重大委托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1项,国自科项目7项、国社科项目3项、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子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30余项。在PNAS, Psychological Science, Cerebral Cortex, NeuroImage,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HBM等国际专业刊物发表SCI/SSCI论文220多篇,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发表论文300余篇。曾两次荣获教育部一等奖,8次获得其他省部级奖励。

 image.png

罗笠铢,博士,心理治疗师,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科学分会理事, 获得2020年四川省医学青年科技奖三等奖。研究方向是结合心理学方法与神经成像技术,探索抑郁障碍情绪认知功能紊乱的神经行为标记,和婴儿图式效应的神经行为机制。至今已在Psychological Medicine, NeuroImage, HBM等杂志上发表30余篇SCI/SSCI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项。担任Healthy Psychology, Frontiers in Psychiatry等杂志的审稿编辑,以及Psychological Medicine,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Scientific Report, Developmental Science等期刊杂志的论文审稿人。


编辑: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