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人类情绪与情感神经科学的认知神经机制
报告人:王艳梅教授
时间:2024年7月1日(周一)下午2:30
地点: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明德楼)501学术厅
报告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基础与实验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情绪心理与情感神经科学,关注的研究主题包括人际情绪调节、情绪与认知、表情识别、人类分离的情绪的功能及神经机制。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代表性论文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Anxiety Stress & Coping; Psychology & Behavior; Cognition and Emo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Neuropsychologia;《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情绪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知名学术期刊上。
近期出版学术著作:《积极情绪的力量:幸福的双刃剑》。
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东师范大学实践创新优秀指导教师奖。
摘要:
人类情绪于个体而言,有助于提升认知绩效、维系个体心理健康;于群体而言,有助于促进人际之间良好沟通、促进群际合作、形成社会规范,提升社会幸福感。我们围绕人际情绪调节、情绪性声音刺激的选择性注意偏向和群体情绪背景下的表情识别三个主题,借助fNIRS、tDCS、EEG、BIOPAC等技术,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研究发现:(1) 与个体情绪调节不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这两种经典的个体情绪调节策略在人际情绪调节情境下均有效。人际情绪调节会涉及认知控制、心智化和观察等一系列心理过程,以及相关的脑内和脑际神经耦合模式。(2) 听觉情绪刺激会优先吸引个体的注意,影响个体的听觉和视觉的空间注意定位,且听觉情绪性注意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化的注意过程。对健康个体的左背外侧前额皮层进行tDCS阳极刺激,减弱了对情绪性声音的注意偏向。高焦虑特质人群相比于健康人群,存在对威胁性声音刺激更难以脱离的注意偏向,说明高焦虑特质个体存在注意控制的困难。(3) 个体在识别群体情绪面孔背景下的单张面孔强度时,表现出一种趋同效应,但这种趋同效应只出现负性群体背景面孔下,且表现一种层级加工而不是对比加工方式。我们的研究为情绪性注意、情绪调节和表情识别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原创性证据。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临床实践等领域有一定指导价值。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