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南极医学研究进展
时间:2023年4月25日上午10:30
地点:明德楼5楼报告厅
徐成丽:女,1964年生于四川,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PI。曾参加中国第22和24次南极考察,长期从事南极特殊环境生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研究。2001年至今,牵头完成了长城、中山、昆仑和泰山站共33个考察队列从整体、器官、细胞、基因及心理不同层面的生理心理适应、损伤及干预系统研究,建立数据库,研制考察队员选拔标准,构建极端环境下生理心理适应评估模型,为队员选拔、适应、防护、站务管理和有关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数据和建议,保障了队员在南极考察期间健康高效工作,0病死率。本工作以科研带任务模式,从现象-规律-机制的研究,在南极医学领域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独一无二,为国家战略需求储备特种医学技术力量,取得了一批成果。
1、国家级标准制定
2018年以第一完成人,牵头领导5家单位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极地考察队员岗前体格检查要求》(HY/T236-2018),是极地医学唯一的国家级标准,为选拔队员的科学性、规范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队员在南极发生潜在疾病的健康风险。
2、建立了低氧易感队员医学筛查系统
2007-2022年,每年在西藏高原选拔南极冰盖高原考察队员,保障考察任务顺利实施。
3、系列科研成果
2015年在神经科学顶刊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自1962年来国际南极医学标杆性原创研究,发现了28个与情绪紊乱相关的新基因,为研究考察队员表型变化与机制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可靠方法。
系列研究还发现了中山站越冬队员表现出典型的甲状腺激素变化与一系列负性情绪相伴的“南极T3综合征”,隔绝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极昼极夜特殊光周期会导致中山站队员褪黑素昼夜节律失准,睡眠紊乱,季节性情感障碍亚综合症发病增加。昆仑站考察队员在冰盖高原低氧复合高寒环境下,核心睡眠时间减少,出现周期性呼吸。
2017-2023年创新性地在中山站开展空间站人体医学地基实验,服务航天医学。
2010年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共建了“极地医学联合实验室”,任常务副主任,2006年-至今担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SCAR)人类生物和医学专家小组唯一中国代表。是我国2009年在“无人挑战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昆仑站的唯一医学论证专家,2017年聘为“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空间站工程航天医学项目评审专家,2018年至今任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2017年获得由人社部和国家海洋局评选出南极考察30年以来59名“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之一。2016年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第三届科技奖励大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