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脑与心理科学“天府大讲坛”第八讲: 薛贵教授介绍“人脑记忆表征的动态变化机制”
[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6日
  查看:511
  来源:

供稿:肖帅杰   摄影:王嫒玲   审核:李红

1019日下午,由我院举办的脑与心理科学“天府大讲坛”第八讲在狮子山校区明德楼5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IDG-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脑学者薛贵教授应邀作专题讲座。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全体师生参与此次讲座。研究院副院长袁加锦教授主持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人脑记忆表征的动态变化机制”。


      Tulving有关情景记忆的时间旅行观点对记忆研究具有深远影响。然而Bartlett认为,记忆不是一种简单的复现,它是一种重构的过程。那么记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对记忆研究的突破、智慧本质的理解乃至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价值。薛贵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就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记忆的本质。

首先,薛贵教授向大家提出了四个问题,即:记忆在每个阶段的表征形式是如何的;记忆表征是否会发生转化;如果发生转化,那么转化在何时进行转化;转化在记忆形成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这四个问题,薛贵教授为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团队采用颅内脑电记录的系列研究并做出解答:1.编码阶段存在早期和晚期的视觉和语义编码,维持阶段存在晚期视觉和抽象语义编码,回忆阶段存在抽象语义编码;2.记忆表征会在表征形式和脑区上发生转化;3.记忆表征的转化发生在每个阶段,其中,编码阶段结束后,会进一步发生快速且持续的变化;4.这种转化能够增强记忆的稳定性,提升记忆效率。就此,薛贵教授提出了人类记忆的动态模型:编码阶段进行动态编码,其中记忆表征发生着快速转化,随后,记忆表征内容在维持阶段通过和海马相位的耦合维持短时记忆的稳定保持,回忆阶段中则通过表征的再次激活实现记忆的重构。这个模型揭示了记忆的抽象化、图式化和同化特性,并有力支持了Bartlett关于记忆本质的观点——记忆是一个建构过程,它在每个阶段都进行着记忆表征的动态转化。

image.png

1 薛贵教授介绍“人脑记忆表征的动态变化机制”

薛贵教授的分享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记忆的本质,给同学们带来了强烈的启发。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参与,薛贵教授也针对研究细节和研究开展等做出了详尽而细心的解答。

image.png

2 我院师生积极提问

末尾,袁加锦教授再次对薛贵教授的到来与分享表示感谢,盛赞薛贵教授所做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也标示着脑与心理科学“天府大讲坛”又向前迈进重要一步。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