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肖帅杰 供稿:刘欣 编辑:田清云 王嫒玲
6月24日上午,由我院举办的脑与心理科学“天府大讲坛”第五讲在我校狮子山校区明德楼5楼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发展心理研究院院长、心理学部副部长罗良教授应邀作专题讲座。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红教授、副院长袁加锦教授、雷怡教授、杨洁敏教授、王一峰研究员、刘玥老师、田宇老师、杨倩老师以及学院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李红教授主持。

图1 李红教授主持讲座
罗良教授此次报告的题目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的心理学研究”。他首先以环境与食品监测的角度引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并回答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什么”的问题。随后总结到,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就是以学生的发展结果为核心,了解与学生相关的环境,如班级、家庭、同伴群体和课外机构等,对学生的教育发展的影响。

图2 罗良教授分享“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的心理学研究”
接着,罗良教授又回答了关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能做什么”的问题,他分别从五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解读,即“全面诊断、咨询决策、客观监督、促进提升以及舆论引导”。这五个方面依次推进,丰富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内容。罗教授还指出,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国际跨国(地区)性的基础质量监测项目飞速发展,如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都是发展完备的监测组织。
随后,罗良教授又引用国家近些年来发布的一系列的文件以及规章政策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也于2015年正式建立起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目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已经完成的工作内容主要如下:1.研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六大领域的监测标准;2.研发了多模态标准化测查工具,该工具的研发经历了摸索建立严格监测工具流程、攻克技术难题并开发多形态监测工具,工具既要符合国际趋势和水平,又要体现中国特色,实现重要创新的几个阶段;3.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数据采集模式与系统,该模式与系统要保证代表性,更要有统一规范的设计与操作,从而保证实施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4.构建了整套标准化的数据信息化管理模式。

图3 罗良教授解答师生疑惑
最后,罗教授从“基础类研究、应用基础类研究以及应用类研究”这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在科研领域中的重大研究意义,值得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编辑: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