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脑与心理科学“天府大讲坛”第十五讲&认知与学习系列论坛:郝宁、赵庆柏教授
[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6日
  查看:204
  来源:

供稿人:任彦洁  审核:袁加锦

1017日下午,由我院举办的脑与心理科学“天府大讲坛”第十五讲、认知与学习专题论坛同期在线上平台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郝宁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桂子青年学者赵庆柏教授受邀进行专题讲座。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强、袁加锦教授学院全体学生观看了此次讲座。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强、袁加锦教授分别但任讲座主持人。

本次“天府大讲坛”由郝宁教授进行汇报,主题为“近红外的超扫描技术在团体创造力研究中的应用”。郝宁教授首先介绍了刻画脑活动的常用技术,包括近红外光谱成像(NIRS)、超扫描技术(Hyperscanning)等;讲述了脑-脑间神经活动同步的心理学意义。随后,郝宁教授针对高创造性团体在动态创造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及其脑际神经互动基础展开介绍。研究结果表示,与低创造性团体相比,高创造性团体除有更多且更新颖的观点外,还表现出更高的认知灵活性和更多的延时观点采择行为。然而,高创造性团体的即时观点采择行为却比低创造性团体少。

此外,郝宁教授还介绍了影响团体创造性的可能的因素,例如男女搭配,空间距离和注视角度以及动机。郝宁教授的研究表示,女-女组更倾向于合作(如观点采择等);男-女组更倾向于广泛探索多种类别的观点;男-男组更倾向于单打独斗,其中,右侧后部顶叶区域的脑同步可能与女-女组团体创造活动中的信息交流有关。最后,郝宁教授对目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例如IBS的意义有待进一步阐释、应重视生态化实验的价值、关注团体创造活动的过程和机制在研究中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的超扫描等等。

image.png

1 郝宁教授提出想法

此次认知与学习专题论坛邀请到了赵庆柏教授进行分享。分享的主题为“创造性思维的发生与提升”。赵庆柏教授从创造的概念和内涵着手,从国家和社会、个人层面上解释了创造的意义。其次,赵教授介绍了创造研究的4P模型,即PersonProcessProductPress,其中创造过程是创造的核心。赵教授指出:“我们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创造性思维的发生与提升。”

接着,赵庆柏教授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两个方面介绍赵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结果。赵教授介绍道,团体创造的关键在于产生更多新颖的观点(成员知识异质性)和成员间化解冲突、达成共识,即团体具有共同的目标、合适的角色分工和组织领导。此外,赵庆柏教授还关注网络语言的使用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语言的使用对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讲座结尾,刘强和袁加锦教授对郝宁教授和赵庆柏教授的分享再次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强调了两位教授研究的深刻意义,盼望在将来能共同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脑与心理科学“天府大讲坛”第十五讲和本次认知与学习专题论坛圆满结束。

image.png

2 此次参会部分人员合影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